新 孝 道 文 化 推 展 計 畫
緣 起
相較於現代科技社會的家庭,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功能較完整,成員關係緊密,家人共同投入土地的生產工作,宛如一個小型社會。在科技社會,產業改革的速度遠大於家庭生活的適應。在過去產業變革速度較為緩慢的時代,個人於職場或生活適應出現困境時,可選擇回到家庭尋求協助支持,以家庭為「避風港」,緩和個人遭遇的壓力。當產業形態改變,即便倚靠勞動力程度高的農業也開始因為科技而改變作業方式,家庭生活方式被動改變。
面對全球家庭核心化、社會人口高齡化的現代家庭,原被期望的各項功能因此減弱,家庭可能無法再成為其成員緩解壓力的避風港,需要家庭之外的資源以協助其渡過難關,穩定家庭生活秩序,以找到家庭壓力與需求滿足間的平衡機制。
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,家庭一直被視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。為維繫家庭這個組織,世界各種文化皆發展出特有的家庭規範與倫理體系,用之主導該文化的家庭日常生活以至人際互動。
華人家庭倫理觀念長期受儒家倫理影響。儒家以家庭為國家的基礎,從血緣關係建構倫理,重視家庭、長幼、親疏等關係。家庭是個體進入社會群體生活的介面,也是穩定社會的基礎;家庭不但提供了生育、養育、教育等功能,也形塑了個人處世的基本態度,「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,無之。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。孝者,所以事君也。弟者,所以事長也。慈者,所以使眾也」(《大學》治國在齊其家)。
在家庭倫理中,華人家庭首重「孝」,更被奉為家庭倫理最基本的準則,是其他一切德性的起點與基礎。孝即恰當地贍養父母之意(《爾雅·釋訓》「善父母為孝」)。孝的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。儒家以孝道樹立長者的權威,強調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發展和睦謙讓的關係(李奉儒,1998),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」(《論語》學而)、「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而天下平」(《孟子》離婁);以「禮」落實孝弟,使子女事父母能竭其力,不違父母之意,「生,事之以禮。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(《論語》為政),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!」(《論語》學而),「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」、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;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」(《論語》里仁)。做子女的,要盡到做後輩的責任(《孟子》離婁,「不孝有三, 無後為大」)。儒家孝道的內涵非常豐富。《禮記·祭義》說:「眾之本教曰孝,其行曰養。養,可能也,敬為難;敬,可能也,安為難;安,可能也,卒為難。父母既沒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矣。」物質層面的贍養只是最低層次的孝,隻有進而做到「敬」(尊敬)、「安」(安樂)、「卒」(善終),才算真正達到了孝道的完整要求。
每個時代、社會所持有的價值會隨著社會變遷而緩步調整。傳統孝道文化在皇權時代被用以維繫古代家庭、宗族與社會體制,因應當時社會脈絡,融入了大量維護專制、壓抑人性的元素,與現代尊重人權及個人自主發展的思想大相逕庭。孝道文化有超越時代意義的思想精華,但孝道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,因與特定的社會生活形態密切相關,有其歷史局限性。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孝道文化的根本精神,而以適應現代社會家庭生活的方式,重新將新孝道文化以不拘泥傳統孝道的內涵與表現形式的方式,融入家庭,以創造和諧新世代家庭,協助家庭在面對快速改變的社會,發揮應有的家庭功能,是為本基金會之宗旨與願景。
貳、依 據
一、本基金會113年度工作計畫。
二、教育部第三期推展家庭教育中程計畫。
叁、實 施 期 程
本計畫執行期程自 113 年起至 117 年 12 月 31 日止,合計 5年。
肆、執 行 策 略 及 內 容
本計畫提出之工作項目包含下列二項策略主軸及內容。
【策略主軸一】
- 整合產官學界,辦理華人社會新孝道文化論壇,探尋符應現代社會家庭生活之新孝道文化之內涵及具體表現形式。
- 邀集孝道文化研究學者專家擔任本計畫顧問
- 每年度邀請山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、山東民主促進會合作辦理「華人社會新孝道文化論壇」一場次
- 出版「華人社會新孝道文化論壇」論文集
- 鏈結家庭教育、孝道推展相關機構或組織,結合各界資源,共同促進「新孝道文化」落實
- 與警察廣播電台合作,辦理以「新孝道文化」為主軸之廣播節目,一年製播二季,共26集
【策略主軸二】
- 整合資源進行「新孝道文化」行動研究,結合理論與實務,探尋適應當代社會家庭生活之新孝道具體作法。
- 邀請4-6所國民小學作為「新孝道文化」行動研究實驗學校,進行學齡兒童新孝道實踐行動研究
- 邀請嘉義監獄合作辦理受刑人「新孝道文化」實踐課程,協助成年男性受刑人修復親子關係
- 邀請1-2所高齡者照顧單位合作辦理高齡者與成年子女「新孝道文化」樂活活動,進行高齡者與成年子女
- 邀請4-6所國民小學合作辦理「新孝道文化」「孝心孝行」夏令營、冬令營隊活動,提供參與行動研究實驗等學校親子互動實踐孝道文化之機會
伍、經 費 需 求
本計畫各項目所需經費依據年度預算經費支用標準編列,由本基金會及各合作單位視年度狀況逐年編列年度經費預算支應。
陸、預 期 成 效
一、整合各界資源,強化新孝道文化推展單位之整合運作及人員培力,提升家庭倫理教育及服務之專業發展與推展效能。
二、強化學校體系推展新孝道文化及家庭倫理教育之課程及活動,提升計畫參與者之新孝道文化及家庭倫理教育知能,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,提升家庭正向互動及生活福祉。
三、回應社會人口趨勢,結合各體系及民間資源,尊重多元、符應不同型態家庭需求,普及新孝道文化及家庭倫理教育,倡導正向家庭倫理價值。